成果简介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武戏是以武打场面为主的剧目,演员以武生、武丑、武净、武旦“四武”为主;京剧是文武并重的艺术,无论哪一方面发展迟滞,都将对戏曲事业形成毁灭性打击。优秀武戏演员是京剧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紧缺的人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新中国戏曲教育版图的开拓者、戏曲舞台艺术探索实践的发轫者、高精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者,多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排演了大量京剧武戏经典剧目,恢复了冷门、濒失剧目近三十余出(部),其中不乏近百年来绝迹舞台的高难度剧目;培养大量武戏人才,并屡屡在国家级高水平赛事上斩获奖项。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①通过对剧目及技巧的挖掘和恢复,解决戏曲各行当人才发展失衡、青年演员成长陷入瓶颈等问题。

武戏“难学难工”的行当要求,极大地影响到成才率。中国戏曲学院对武戏行当人才的培养,根植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依附于集中优秀师资、倾力打造技巧全面的武戏团队,体现于丝毫不逊于专业院团的上百场社会公演,改善了经典剧目散佚、武戏绝技随剧目和人才流失的现状,在传承技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②改善千篇一律、“一刀切”的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填补戏曲专业院校、院团紧缺行当人才的空白;缓解戏曲舞台演出“重文轻武”的现状,重建文武兼备、四角齐全的全方位戏曲舞台表演体系。

当代戏曲人才培养需要能唱能演、余韵绕梁的老生、青衣,同样也需要能翻能打、场面火爆的武戏人才。多年来我们坚决反对只“唱”戏的简单流俗的审美趋势,坚守戏曲艺术有绝活绝技的特殊性,坚信武戏人才艰苦卓绝的训练过程即是“艺”的核心,功法不足则武戏衰微,武戏衰微则戏曲不振;培养大批优秀“四武”行当学苗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演员,近五年全国重点院团录取我院京剧表演专业毕业生达98%,很多院团、院校争相预定我院武戏行当学生的去向,人才供不应求。

③注重名家传承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培养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特殊需求、满足全国同类高校日常教学需求的全面复合型武戏人才。

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向老艺术家学习,为优秀学生遍请名师进行重点针对性授艺,起到了“教学相长”“传帮带”的作用。七十余年来学院培养出大量武戏行当人才,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表演艺术家和中青年武戏名家。定期举行大型公演,其中包括大量武戏,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坚决贯彻“服务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的决心。京剧紧缺行当人才培养成果的推广,一定程度上也为兄弟院校和高校相关专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①选材严谨、夯实基础、查漏补缺,注重教育环境的整体构建

学院明确京剧武戏人才选拨与其他行当存在的区别,重点识别身体条件出众的少年学苗,根据其内在特点和未来发展潜能规划其应从事的行当,继续重视武戏传承,加强武戏学生基础课、武功课的训练,对优秀的武戏苗子不吝惜“单开小灶”,遍请武戏艺术家对技术技巧、剧目传承进行单独辅导;采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借鉴“青研班”“文丑研习班”“名家传戏项目”的成功经验,隔绝高校教育和院团实践之间的断层,打造大批一进院团就能“下地”演出的成熟型武戏人才。

②因材施教,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必修、必会的本行当剧目

量体裁衣是京剧人才培养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我们根据武生的英俊飘逸,武净的刚猛威严,武丑的诙谐灵巧,武旦的矫健妩媚等不同的行当特点,遴选出适合的学苗,加以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③注重教材建设,大量留存剧目彩排、演出资料

通过对大量武戏演出进行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全国观众推广教学成果,展示京剧武戏艺术魅力;所有演出的武戏剧目均进行录像,大量剧目被制作成为影音教材出版发行,在为日常教学提供依据的同时也达到了珍贵资料保存的目的。

④教学团队阵容全面,名家保驾护航,中青年师资齐备,分工明确,全力为武戏尖端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中国戏曲学院为京剧武戏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组织了专业的教学、排练、演出团队,人员组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职及外聘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主要有以下人员:

武生行当:马玉章、杨少春、周龙、董和平、徐小刚、董志华等
武旦行当:李亚莉、苏稚、王玉珍、宋丹菊、谯翠蓉等
武净行当:舒桐、贺春泰、贾士铭、任凤坡等
武丑行当:年金鹏、吴建平等
武戏执排教师:年金鹏、徐小刚、王诗萌
武乐乐队主教老师:耿连军、马勇、董鑫、宋晓璞
戏曲理论、武戏剧本整理、教材统筹、策划宣传教师:冯淼

专业严谨、分工明确的教师团队,是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京剧武戏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累累成果的重要保障。2017年9月、11月,京剧系参加了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教育联盟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武生、武旦、武净、武丑)”武汉站和北京站的巡演,上演多出武戏剧目,对如何唤起戏曲界重视武戏演员的成长发展、全面展示武戏演员的人才培养成果、打造武戏演员的科里红、接续武戏繁盛的荣光等问题的思考提供了现实依据。

3.成果的创新点

①通过“大武戏”剧目的排演,训练集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也是群像的艺术。对武戏演员而言,提供展示的机会至关重要。调动武戏演员的积极性,找到自我价值,促使学生具备协作意识,使他们在今后各类剧目演出中更有精气神,是我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②注重名家示范和同台演出的影响力。

大量武戏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薪火相传的传承精神更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武戏学生向老艺术家学习,利用“名家传戏”“非遗传承”等项目支持,定期举办教师专场演出,特邀京剧武戏名家参与,使得名家、教师和学生同台献艺、相得益彰,起到教学相长、传帮带的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向前辈名家学习、看齐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全身心去磨砺技艺,使专业水准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③近五年来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武戏演员。仅2014年-2018年间,就有近20位武生、武旦、武净、武丑行当的优秀毕业生成长为以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的青年武戏演员,甚至成为台湾地区京剧事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培养效果显著,成才率极高。我院武戏行当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各大院团与学校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创“预约式”“订单式”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④服务社会成效明显

新年戏曲晚会是国家最高规格的戏曲盛事。近五年来中国戏曲学院每年都承担新年戏曲晚会的演出重任,其中不乏精彩的武戏演出、武功技巧展示。 2015、16、18年,我院三度受邀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北京市文化局承办的“相约北京”艺术节;2017年5月,我院京剧系部分武戏师生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2018年4月,我院又受邀参加2018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以上重大文艺活动中均有我院武戏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①剧目挖掘整理编创
2016年12月四出剧目入选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神亭岭》参加2017年6月在长安大戏院举办的“桃李芬芳-缅怀武生名家王金璐先生京剧艺术教育生涯专场”纪念演出;《火烧百凉楼》2017年7月参加第六届青研班毕业公演。

2017年5月,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武戏展演的唯一高校,演出《收关胜》《朝金顶》。

②科研学术

2017年6月,成果完成人之一舒桐在《中国文化报》发表《武戏这条“腿”,不能“瘸”不能“伤”-关于京剧武戏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7年,京剧系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贺春泰、舒桐、李亚莉、冯淼在核心期刊《戏曲艺术》发表四篇武戏专题论文。
2017年,“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武生、武旦、武净、武丑)”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2017年12月,成果完成人之一李亚莉出版《京剧武旦出手教材》。
2018年4月,“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③人才培养

2014年8月第二届全国学生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2金4银8铜,武戏演员占40%。
2014年8月2名武生学生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一获优秀表演奖,一获青年组唯一金奖。
2017年2月19名学生在京津冀地区武功武戏表演人才培训展演中7人获最佳表演奖,1人获优秀表演奖,11人获优秀技巧奖,学院获组织奖。

④名家传承

2015年12月主办纪念高盛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武戏专场演出。
2016年12月,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结项汇报名家亲授的武戏《骆马湖》《铁笼山》。
2017年6月举办缅怀武生名家王金璐先生京剧艺术教育生涯纪念演出,王金璐先生长子王展云出演百年难见的《捉拿左青龙》,京剧系学生也展示多出武戏。
2017年11月,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结项汇报名家亲授的武戏《收关胜》《艳阳楼》《战金山》《扈家庄》。

⑤服务社会

2017年9月《三岔口》入选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传统艺术展演。我院党委书记龚裕同志带队赴南宁演出。
2017年11月,成果完成人之一徐小刚在岭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三场讲座并带领学生演出经典武戏。
2017年武戏经典《大闹天宫》被列为由中宣部主持的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戏曲电影工程第二批拍摄的首个项目。中央领导直接关心扶持,要求“振兴中国武戏以此为大,要拍成世界第一”。2017年11月,成果完成人之一舒桐受邀主演,领导小组同时致函邀请我院4名在校武戏学生参加拍摄。